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咨询热线13312195062

天津博创天恒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天津市河东区琳科西路红星大厦F19

联系电话:022-58519116

公司邮箱:bochtai@163.com

行业动态

绍兴激光干涉仪赋能高精度制造——数控机床定位误差检测迈向纳米级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8 14:01:08点击:171

信息摘要:

基于激光干涉仪的高精度数控机床定位误差检测方法。该方法突破了传统静态标定的局限,实现了对机床运行中动态误差的实时检测和分析,检测精度达到亚微米级,为中国制造业向“纳米级精度”迈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在高端制造业,精度就是竞争力。航空发动机叶片的误差不能超过1微米,5G通信基站滤波器的形位公差必须小于0.5微米。面对如此严苛的要求,如何让数控机床在运行中保持精准定位,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日,《自动化应用》杂志报道了陕西协成测试技术有限公司牛凌宇团队的最新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绍兴激光干涉仪的高精度数控机床定位误差检测方法。该方法突破了传统静态标定的局限,实现了对机床运行中动态误差的实时检测和分析,检测精度达到亚微米级,为中国制造业向“纳米级精度”迈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动态误差:制造精度的隐形挑战

在机床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主轴和导轨不可避免地产生热变形。随着时间推移,主轴长度会因温升逐渐伸长,从而带来微小但持续的偏移。

这种误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时变特性:可能在加工初期很小,但随着切削热积累而不断扩大。传统的静态标定方法就像只拍一张“定格照片”,难以反映机床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变化的状态,导致最终加工结果出现偏差。

这也是航空航天、半导体、精密医疗器械等产业长期面临的“痛点”。

传统方法的不足

科研人员曾尝试多种方法来检测机床误差:

  • 三维激光扫描:通过比对模型和实物发现误差,但无法实时监控。

  • 视觉检测:利用相机与算法计算位移,易受光照与振动干扰。

  • 电磁参数测量:通过电机磁场推导误差,但在高速大载下误差累积严重。

  • 齿轮形貌分析:在特定工况下有效,但普适性差。

这些方法要么受限于精度不足,要么难以应对动态误差,距离高端制造业的需求仍有差距。

激光干涉仪:亚微米级的“火眼金睛”

此次研究引入了激光测量领域的“王牌”——激光干涉仪

研究团队采用英国雷尼绍公司 XL-80型激光干涉仪,其精度可达±0.00005%。它通过干涉原理,将微小的位移变化“放大”为相位差,从而实现纳米级检测。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引入齐次坐标变换多体系统理论,构建了机床的空间定位误差模型。重点分析了各轴之间的垂直度误差,即X、Y、Z三条轴线是否严格成直角。微小的垂直度偏差,都会在刀尖位置被放大,最终影响工件精度。

创新亮点:提出“悬垂度”概念

为了更直观地评估误差,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新指标——悬垂度

悬垂度用来描述误差在运动过程中的累积效应,就像“悬臂梁”逐渐下垂一样。通过计算悬垂度,可以更准确地量化机床误差对空间定位的整体影响,并为后续的误差补偿提供依据。

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误差分析的科学性,也让检测更贴近机床实际运行状态。

实验验证:精度与稳定性双提升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通过激光干涉仪与辅助传感器实时监测机床运行轨迹,并与数控系统反馈和独立设备测量数据进行比对。

结果表明:

  • 该方法计算的动态定位误差与实际误差的最大偏差仅为0.12微米

  • 在全测试空间内,误差波动范围降低了37%

  • 检测过程中未出现异常值点

  • 传感器误判率始终低于0.45%,比传统方法平均降低2.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该方法不仅“看得准”,而且“看得稳”,能够满足亚微米级定位精度检测需求。

推动应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

这一成果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

  • 航空航天:保障发动机叶片和火箭喷嘴的极限精度;

  • 半导体与5G制造:满足芯片及通信器件对超高精度的需求;

  • 医疗器械:确保植入物和微型器件的可靠性;

  • 模具制造:提高模具一致性和生产良率。

业内专家认为,这一检测方法有望成为高精度数控机床检测的新标准,助力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大主动权。

专家声音

“传统方法更多是‘事后诊断’,而激光干涉仪让我们能够实时监控机床状态。”
——某高校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这相当于给机床配备了一双‘纳米级火眼金睛’,让误差无处遁形。”
——业内检测专家

结语

制造业的本质,是对精度和效率的极致追求。

牛凌宇团队提出的基于激光干涉仪的高精度数控机床定位误差检测方法,为行业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它不仅实现了亚微米级的检测精度,还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为中国制造业迈向“纳米级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未来机床加工将更精确、更可靠,也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世界制造高地不断攀登。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