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咨询热线13312195062

天津博创天恒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天津市河东区琳科西路红星大厦F19

联系电话:022-58519116

公司邮箱:bochtai@163.com

行业动态

陕西智能测量再突破:新方法让接触式测头快26倍!

作者:www.bochco.cn 发布时间:2025-10-10 11:53:47点击:43

信息摘要: 在航空、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零件检测的速度与精度往往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与生产节拍。
近日,《航空制造技术》期刊刊发了长安大学李俊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种基于测量运动学建模的接触式测头测量坐标的方法”。

智能测量再突破:新方法让接触式测头快26倍!

——长安大学团队提出基于测量运动学建模的高效坐标测量新技术

零件检测的速度与精度往往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与生产节拍。
近日,《航空制造技术》期刊刊发了长安大学李俊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种基于测量运动学建模的接触式测头测量坐标的方法”

这项研究针对数控机床在机测量过程中效率低、响应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测量运动学建模与误差补偿算法
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在保证同等精度的情况下,将测量时间从 9.31 秒缩短至仅 0.36 秒,效率提升 约26倍,为智能制造提供了高效检测新思路。


一、背景:检测慢,一直是智能制造的“隐痛”

在现代数控机床中,接触式测头是检测零件尺寸、位置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关键装置。
它像“机床的眼睛”,能在加工完成后,自动触碰工件并记录坐标,实现所谓的“在机测量”。

但问题是——它太慢了

传统方法每次测量一个点,都要经历“加速—匀速—触发—减速”一整套过程。
测量速度稍快,探针就可能因惯性触发提前信号;测得太慢,又影响节拍。

尤其是在工件坐标范围已知的情况下,这种保守的测量策略显得更加低效。
“慢检测”成了限制机内测量普及的主要瓶颈。


二、新思路:用运动学模型重新理解测量

李俊团队认为,要提升效率,首先要重新建模测头的运动过程

他们基于测量运动学理论,将测头与机床的运动关系进行数学建模。
以机床 Z 轴为例,研究团队分析了其加速、匀速、减速阶段的速度变化规律,并结合Fanuc数控系统的加减速控制参数,建立了完整的时间—速度模型。

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床知道:

“我应该在什么速度下触碰工件、在什么时刻触发信号、如何控制加减速曲线才能既快又准。”


三、关键突破:效率优化 + 误差补偿

1️⃣ 高速下的误差补偿模型

测量速度一旦提高,就会带来触发延迟误差。
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测量误差模型,用数学公式计算测头触发信号与机床响应之间的时间差。

通过分析触发信号传递路径(从探针压缩到伺服系统响应),团队定义了关键参数:

  • Δtde ——测头触发到机床减速的延迟时间;

  • Δtef ——机床记录触发位置的响应时间;

  • Δteg ——机床减速停止的时间常数。

随后,他们利用雷尼绍(Renishaw)XL-80陕西激光干涉仪标定这些时间参数,使误差补偿更加精准。


2️⃣ 测量效率优化策略

研究表明,测量时间主要取决于测头加速到目标速度并接触工件的时长

团队通过控制测量速度与测量距离两组参数,提出了两种提速策略:

  • 提高测量速度:加速阶段保持不变,减少匀速运行时间;

  • 减小测量距离:让测头在刚达到目标速度时即刻触发。

这两种方式都能显著压缩“空跑”时间。理论推导表明,当加速末端即触发时,测量时间最短,仅由固定加减速时间决定。


四、实验验证:速度快26倍,误差仅4微米

在验证实验中,团队选择了英国Bridgeport VMC 1000 XP立式铣床(Fanuc 18i-M系统),
配备雷尼绍OMP40-2光学测头Mitutoyo 60.012mm环规作为标准工件。

在实验中,他们对比了传统Renishaw测量程序与优化参数后的程序,结果令人惊讶:

测试方式平均测量时间测量精度偏差
原测量程序9.31 秒±4 μm
优化测量程序0.36 秒±4 μm

两组数据精度一致,但时间缩短了26倍!

这意味着,在保证高精度的前提下,车间测量节拍可从每件十秒缩短至不到一秒。
对于批量生产的零件,这种提速堪称“革命性改进”。


五、核心技术支撑:激光标定与数学建模

该研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运动学参数标定实验

研究团队利用激光干涉仪对机床Z轴运动进行实时采样(采样频率50kHz),
记录从测头加速到触发、减速、停止的全过程,并在软件中拟合出完整的加减速曲线。

随后,团队将数据导入数学模型中,
得到每个阶段的精确时间常数,从而推导出测头触发误差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经过反复比对与实验修正,建立了一个可通用的测量运动学模型,可为不同机床提供参数化支持。


六、应用价值:让机床“更聪明”

这一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速,更在于让机床“学会思考”。

通过模型驱动,机床能够在测量前自动判断:

  • 当前速度是否会引发触发延迟?

  • 需要多少补偿量?

  • 是否可以直接用更快速度完成测量?

未来,该方法可扩展到:

  • 多轴机床的曲面测量(沿法矢方向实时检测);

  • 加工误差在线补偿

  • 复杂零件(如叶片、模具)的快速精检

这将极大推动机床从“能加工”迈向“会检测、能自校正”的智能制造阶段


七、专家点评

“该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在机测量领域的效率瓶颈问题。”
——靳淇超 博士(论文通讯作者)

“它通过运动学建模将传统经验控制转化为数学控制,
让接触式测头真正具备‘高速与高精度兼得’的能力。”
——浙江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 陈泽忠 工程师


八、结语

从“精度补偿”到“智能测量”,从“手动检测”到“机床自检”,
李俊团队的这项研究,为我国高端数控测量技术迈出了坚实一步。

在制造业加速迈向智能化、自动化的今天,
这样的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测量效率,更为“国产高端机床的智能检测体系”
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的双重支撑。

未来,测量不再是生产的“瓶颈”,
而将成为机床智能控制的“核心能力”。


本文标签: